23岁,两次辍学,融资上亿,他凭啥?(组图)
小学一年级,他第一次“创业”,把纸鹤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同学。
17岁,他靠一份设计模型图,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员工之一。
“永远不要自满。”
21岁,他从哈佛辍学,创办公司,仅用2年半时间就融资超1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
他叫史蒂芬·王(Steve Wang),华裔“00后”,投资软件Dub的创始人之一。
从小有创业意识
史蒂芬·王2002年出生于美国,从小就对投资和创业有着浓厚兴趣。他曾尝试在课间售卖饼干、口袋妖怪游戏卡等,早早赚到了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
这种创业意识得益于父母的引导。
据美国哈佛大学校内刊物《哈佛独立报》报道,早在小学二年级时,史蒂芬就被父母送去参加投资夏令营,开始尝试投资,并学会关注金融信息。
·童年时期的史蒂芬·王。
史蒂芬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回忆称,他赚到5千美元(约合3.6万元人民币)后,便花光这笔钱买入了自己投资生涯中的第一支股票,还兴致勃勃地劝说父亲一起投资,没想到后来损失惨重。
“我当时非常难过,特别是因为我说服了别人和我一起投资,结果却赔钱了。这是一堂真正的责任课。”史蒂芬说。
高中时,他试图寻找其它赚钱方法,尝试过建立网站和在亚马逊平台上代销产品。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兴起,他和两名好友又瞄准这一技术,一同创立了一家虚拟现实教育公司Realism,希望通过VR技术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史蒂芬·王。(资料图)
16岁那年,史蒂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高中辍学,用筹集的资金在波士顿租一间一居室公寓,全身心投入到Realism公司的工作中。
他和合伙人一边钻研公司产品开发问题,一边四处奔波筹集更多资金。最终,Realism公司成功入选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加速器计划。
这让史蒂芬备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
·史蒂芬·王。(资料图)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2019年,在创业期间,史蒂芬还设计了一款苹果手表模型,并带着这些设计去苹果公司面试。从小就是乔布斯粉丝的他,渴望学习苹果公司组建团队和管理员工的方法。
尽管工作经验有限,但17岁的史蒂芬凭借亮眼的表现,获得了苹果公司的工程项目经理职位,成了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员工之一。
·史蒂芬·王(左)与苹果CEO库克。
从哈佛大学辍学
史蒂芬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多重原因,Realism公司于2019年被出售。
史蒂芬深刻认识到,创业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坚韧和智慧。他决定重返高中,继续学业。他选修哲学课程,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于是决定去大学深造,并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
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哈佛大学,是因为这里的校友才华横溢,其中不乏成功的初创企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和风险投资家。后来,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在他重新燃起对股市投资的兴趣时,新冠肺炎疫情来了。被困在宿舍里,他有了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思考。
他发现,美股市场上那些很活跃的散户,越来越受网红的投资决策影响。美国也有调查显示,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人)从社交媒体获得投资技巧的可能性几乎是40岁或以上人群的5倍。
这或许是个机会。
大一下半学期,史蒂芬创建了一个平台,取名Dub,旨在让散户可以“复制”其他人的投资方式。他相信,“未来的投资将更加注重‘选人’而非‘选股’”。
他向Realism公司的投资者介绍了Dub。不少投资者对这个平台感兴趣,称愿意继续支持他的下一步行动。
·Dub投放的广告。
史蒂芬又一次辍学了。
2021年6月,在期末考试前夕,他离开哈佛大学,搬到纽约,在一间狭窄的出租屋里开始了全新的创业项目。
直到在纽约安顿好,他才告诉母亲这个消息。他高中辍学时,母亲曾强烈反对,但最终妥协。这次,母亲或许是感受到他的坚定,很快接受了他的选择。
·史蒂芬·王。(资料图)
史蒂芬的洞察力使他能够精准把握用户痛点,因为他了解小额投资者面临的技术障碍和信息不对称,这是Dub得以崛起的基石。
Dub允许用户跟踪网红投资者、股票交易员、知名政客等的投资策略,用户可以复制他们的整个投资组合。
在Dub平台上,有用户模仿美国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投资策略,取得了123%的回报。有网友联想到此前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曾对佩洛西提出“利用内幕信息中饱私囊”的质疑,颇有些耐人寻味。
Dub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史蒂芬建立的哈佛人脉,此时有了用武之地。Dub获得了众多哈佛校友的投资,还获得了风投公司及优步和爱彼迎创始人的投资。
史蒂芬野心勃勃:“我希望有一天,几代人之后,仍会有人使用我公司的产品。我们希望通过Dub,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
“谨慎选择交易策略”
当Dub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史蒂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曾对《哈佛独立报》表示,创办一家公司每天都会面临挫折和痛苦。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需要做出许多艰难的决定。
面对各种困难,史蒂芬没有退缩。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会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
·史蒂芬。(资料图)
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史蒂芬和姐姐一起合租了一间两居室公寓,去Dub公司仅需步行10分钟。他形容自己每天至少有90%的时间都在工作。
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起,中午必须午休;尽可能节省和优化时间,每顿饭都在外面吃;一年只休1-2天年假;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每周至少锻炼6天......
为了把有效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史蒂芬放弃了很多社交活动,仅有的空闲时间几乎都与家人一起度过。
近乎“工作狂”的史蒂芬,带领Dub一路狂奔,盈利除了靠收取用户每月10美元的订阅费,还有一些顶级投资组合方案的管理费、提成等。
但外界对其未来发展仍有顾虑。据美国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称,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初创公司都已成为美国监管机构的“眼中钉”。比如通过免费交易颠覆了金融业的罗宾汉(Robinhood),此前也经历了严格的监管审查。
史蒂芬称,在推出Dub之前,公司花了两年多时间与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合作,确保其模式符合金融法规。他强调,“Dub并不鼓励盲目投机”。
一名国内基金从业人员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对此类“复制”他人交易策略的平台,他持审慎态度。作为普通投资者,尤其是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用户,这类平台提供了一种低门槛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复制多个交易者的投资策略来分散风险,也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易者进行复制。但也不能忽视这类平台存在的风险。
“历史业绩并不能完全预测未来表现。许多交易者的优异业绩可能源于短期市场波动或运气,而非长期稳定的策略。‘复制交易’平台提供的策略通常是通用的,未必适合每个用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资金状况。盲目复制可能导致投资组合与个人需求不匹配,增加潜在风险。因此,用户在尝试这类平台前,应充分了解其运作机制和风险,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交易者和策略。”这位基金从业人员分析说。
·史蒂芬的生活照。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史蒂芬保持谨慎。
“永远不要自满,因为在你真正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之前,你总是会失败。”他说,“这让我保持饥饿感和动力,促使我每天早起。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