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议到共识:《中澳自贸协定》签订10年,究竟交出一份怎样的成绩单?(组图)
自2015年签署以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已走过10年。在地缘政治张力频发、双边关系屡陷低谷的背景下,这份协议仍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与现实经济价值。
澳中关系研究院昨日(4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政策轨迹的回顾,让大众得以重新审视这一双边协定的意义与前景。
争议漩涡中的曲折10年
2015年6月17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ChAFTA)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的经济合作阶段。
该协议被视为澳洲历史上最全面且最具雄心的双边贸易协定之一,旨在通过降低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简化投资和服务贸易规则来推动双边合作。
2023-24VS2014-15财年对中国出口量对比(图片来源:澳中关系研究院)
然而,自协议签署之初,ChAFTA就陷入了激烈的政治争议。
澳洲社会各界质疑协议中的劳动力流动条款与工作场所安全标准,认为这或将“彻底改变”本土劳动力市场。更有评论担忧,中国或将借助澳洲对其市场的依赖,谋求更广泛的战略利益。
事实上,协议签署后不久,双边政治关系即转趋紧张。
自2017年底,中方已停止参与ChAFTA框架下设立的多项委员会机制。2020年起,围绕南海、5G安全及政治干预等议题,澳中关系急转直下,中国随后对澳洲多个出口品类,采取了一系列贸易报复措施。
直至2024年,时隔6年的ChAFTA联合委员会重新召开,并陆续解除针对部分出口品类的贸易惩罚关税措施,双方关系才告回暖。
数据见证:经济与民意的双重变化
尽管这10年间政治风波不断,ChAFTA的经济成效却十分显著。
协议实施后,中澳贸易占澳洲对外贸易的比例,由2014-15财年的21.4%上升至2023-24财年的25.7%。
双边贸易总额则从1448亿澳元飙升至3255亿澳元,增长124.8%,显著高于同期澳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76.5%的整体贸易增幅。
更重要的是,ChAFTA的红利并未仅限于大型企业。据澳洲统计局数据,2014-15至2019-20财年间,向中国出口的澳洲企业数量增长37.9%,出口交易笔数增加260%,说明中小型企业也从中获益。
2023-24 VS 2014-15财年对中国出口数据对比(图片来源:澳中关系研究院)
至于饱受争议的劳动力流动方面,也未出现“冲击本地就业”的预期风险。10年过去,签证批复数量不增反降。
数据显示,发放给中国公民的临时技术类签证从2014-2015财年的3522个,降至2023-24财年的2033个,占比仅3.9%。
中国公民的临时技术类签证批复数量(图片来源:澳中关系研究院)
同时,澳洲民意方面也出现了积极变化。
尽管初期社会舆论对ChAFTA态度谨慎,但支持率从2014年的44%稳步上升,在2021年首次超过50%,并维持至今,为政府维系对华贸易政策灵活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治风暴中的平衡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在两国政治风暴中,ChAFTA显示出机制的稳定与持续性。
即便在2020年,中方施加经济措施时,协定下的优惠关税依然不曾中断,多数澳洲商品仍以低关税进入中国市场。
到了2024年,中国如期取消了牛肉、奶酪等产品的剩余关税,并继续扩大了澳洲羊毛的免税配额,这一举措证明了贸易机制在大规模政治波动中的稳定性。
澳洲红酒对中国出口的10年变化(图片来源:澳中关系研究院)
同时,在政治博弈方面,自2016年以来,澳洲在阻止中国投资方面力度加大,即使面对贸易报复压力,也未曾作出实质性妥协。
从支持南海国际仲裁、禁止中企参与5G建设,到2021年签署AUKUS协议,澳洲在保持国家安全与维护经贸利益之间,持续寻找平衡。
即使工党政府上台后,在言辞上趋于温和,其整体涉华政策方向依旧稳健,甚至在部分领域,如南太平洋抗衡中方影响力方面,更趋积极。
2014-15 VS 2023-24财年,中国在对澳贸易中的份额对比(图片来源:澳中关系研究院)
这种经历进一步强化了澳洲的认知:即便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澳洲在关键领域依然拥有足够的谈判筹码。
《澳中关系研究院》发布的这份报告指出,对澳洲而言,ChAFTA不仅是一份贸易协议,更是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寻求战略平衡、有效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关键举措;而从中国角度看,该协定则象征着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示经济开放与投资自由化软实力的重要成果。
如今,10年后的ChAFTA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贸易额的增长数字,更在于两国如何在全球政治不确定性背景下,持续通过机制合作探索共赢发展之路。
(记者 米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