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不会太久?专家揭关键:若无成果将付出代价(组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新一轮全球对等关税措施,尽管声势浩大,一名《金融时报》的专家预测,这波关税政策不会维持太久,透露关键原因。另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者认为,特朗普若无法端出实质成果,恐将为这场「关税豪赌」付出沉重政治代价。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新一轮全球对等关税措施。 (图/美联社)
《金融时报》一篇专栏文章指出,特朗普最新一轮关税虽声势浩大,但实际冲击正迅速显现。该文的作者帕里克(Tej Parikh)说,关税将推高物价、压抑经济活动,消费者信心已下滑,一旦供应链真正受损,恐引发更大恐慌。耐久财与日用品占美国家庭支出近三成,若成本转嫁,iPhone价格甚至可能从1,599美元(约台币52,812元)飙升至2,300美元(约台币75,965元)。
制造商成本早受前几轮关税影响,如今范围更广、力道更强,导致通膨风险上升,企业难以迅速寻找替代供应,约三分之二预计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此外,与关税政策相关的裁员潮已超过28万人,企业招聘与投资意愿下滑,种种压力加剧本就存在的经济隐忧。自2021年以来,物价已上涨20%,共和党州债务压力持续攀升,若联准会维持高利率,情况恐进一步恶化。更雪上加霜的是,欧盟报复关税针对共和党执政州的敏感产业,包括路易斯安那的大豆、堪萨斯的牛肉与阿拉巴马的农产品,精准施压特朗普政治基本盘。
帕里克认为,这些与民意支持度与消费者信心密切相关,自特朗普公布最新一波关税以来,民众与企业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甚至连共和党高层内部在贸易政策上出现明显裂痕。
在金融市场方面,要让特朗普改变立场,恐怕得出现极端的剧烈冲击,资本经济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副首席市场经济学家戈尔特曼(Jonas Goltermann)表示:「这有点像是要一个纵火犯来扑灭他自己点的火,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其他市场,都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痛苦,才可能促使他重新考虑。但这个转折点,距离我们原本想的还要远。」
无论如何,随着关税全面上路,来自家庭、企业、金融市场及共和党内部的累积压力将加速向特朗普逼近。未来可能出现延后实施、豁免特定项目或降低税率等调整。不过,即便假设总统能暂时无视政治压力,还是存在其他可能导致关税下降的路径。
帕里克认为,暂时性的商品供应短缺,可能迫使政府有限度地降低部分关税。另一个可能的转捩点是:若贸易伙伴愿意让步,部分关税回撤就有机会成真。
事实上,特朗普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谈判意愿。根据安联研究(Allianz Research)的基本情境预测,今年底前,美国可能会与数个贸易伙伴达成双边协议,使美国的实际关税税率降低约40%。
特朗普希望外国投资者为了避开关税,能选择在美国设厂。然而考量所需时间与成本,要迅速带动就业与投资、进而抵销国内经济痛苦的可能性不高。全球制造业者对关税将维持多久毫无头绪,他们讨厌不确定性,也需要稳定的国际与本地供应链。
但将美国转型为「自给自足的制造中心」,是一条比特朗普想像中更昂贵、更漫长、也更难以令人向往的道路。如今的全球商品产业,比19世纪末期美国曾长期维持高关税时期还要更加紧密连结、更加复杂。今天若筑起保护主义的高墙,其机会成本远比当年高得多。
对此,国际工厂业主心知肚明。多数人可能选择暂避其锋,这将进一步增加特朗普所面对的压力。也意味着,美国制造业不太可能扩张到使未来难以取消关税的程度——因为一旦产业根深蒂固、受到保护,就会开始游说政府维持关税政策。
当然,短期内关税仍可能进一步升高。但在经济痛苦迅速加剧、政治压力增长、以及特朗普本身对谈判的热衷之下,未来关税比预期更快下降的可能性反而正在上升。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资深研究员奥布斯特费尔德(Maurice Obstfeld)表示:「如果这场混乱最后什么成果也没有,他肯定会付出政治代价。这不是假设,而是非常真实的可能性。」
事实上,即便特朗普在任内不向压力低头,后续任何一任政府都很难合理化继续保留这些关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