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白手起家,她用一根叉子撬动美国市场,打破关税围剿(图)
1991年3月,浙江温岭松门镇的街头,寒风裹着海腥味扑面而来。
28岁的江桂兰站在一间刚租下的厂房前,破旧的铁门吱吱作响,她手里攥着刚借来的2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打算自己办个小塑料厂,当老板。
这笔钱不是她的积蓄,而是从亲朋好友处七拼八凑借来的,其中不少还是高利贷,利息高得让她夜不能寐。
她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农家女,身后是靠种地维生的父母和年仅6岁的儿子。结婚6年,仅有高中学历,无资金、无技术、无背景,甚至市场调研都没有做,连她自己都不敢想,这一步迈出去能走到哪。
旁人指指点点,丈夫起初也劝她收手,唯一让她感到欣喜的是——命运总算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 江桂兰
她给厂子取名“富岭”,寄托着让温岭乡亲共富的朴素愿望。
站在这间不起眼的小厂前,她浑然不知,“富岭”将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
后退一步,她仍是那个早早下岗的塑料厂女工,困于温饱线,每天为柴米油盐苦苦挣扎;向前一步,她却将这个小作坊的塑料餐具卖到大洋彼岸,征服美国市场,甚至登上纳斯达克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带领富岭成长为年营收20亿的全球行业巨头,书写了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
别人称她为“真正意义上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模范女性企业家”,可彼时的江桂兰对这些一无所知。
她只是死死攥着20万,向命运孤注一掷,她还不知道,这一局,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
江桂兰不是天生的老板。她出身于台州温岭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贫困到连供她上学的学费都掏不出。
为了给自己挣学费,江桂兰边上学边跟着别人学编草帽,草草读到了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她开始步入社会闯荡,为了生计,她在缝纫机前踩过布,街头巷尾卖过糖烟酒,还在小厂里当过会计。
直到1989年,江桂兰进入当地的一家塑料厂上班,日子才算稳定下来,攒下的钱刚够一家三口糊口。
1991年,她28岁,儿子6岁,日子紧巴巴却也平稳。
可随着塑料厂效益越来越差,江桂兰一夜间成了下岗工人。
她不甘心,骨子里有股火,总觉得“人不能一辈子被日子绑死”。
既然给别人打工没有出路,江桂兰萌生了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念头。
创业念头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她曾在塑料厂打过工,知道这行门槛不高,在台州这个“塑料制品王国”里,机会多得像地里的野草。
她借了20万,租下三层厂房,买了三台二手的注塑机,招了七八个工人,江桂兰的富岭塑胶,就这么在无人在意的小角落里开业了。
● 1991年的富岭。图片来源:富岭官网
江桂兰为这个小作坊做了全面的规划:一楼干生产、二楼搞包装,三楼办公连住宿,伴随机器的轰鸣,厂里生产线干得如火如荼,但很快,现实就给她浇了盆冷水。
他们第一批的产品是渔民用的冰盒,简单粗糙,可销路却堵得死死的。
江桂兰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台州生产塑料制品,机会固然多如牛毛,但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而富岭,在强敌环伺中压根没有竞争优势。
卖不动怎么办?她改,改成衣架。可周围小厂多如牛毛,价格压得比纸还薄,利润薄得连工人工资都发不起,江桂兰急得夜夜睡不着。
她一咬牙,决定走出去,将目光放在浙江以外的市场。
那几年,江桂兰揣着地图册和邮政黄页,跑遍上海、北京、天津、广东。
住10块钱一晚的旅馆,吃路边摊的馒头咸菜,每筛选出合适的单位,她就顺着邮政黄页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硬是把自己活成了“抠门”推销员。
1995年,嘉兴一家外贸公司给了她第一张出口单,她攥着合同的手都在抖——这单要是成了,富岭就活了。
虽然光靠这点钱连高利贷的利息都还不上,却让江桂兰看到了曙光——
自己的产品是有市场的,富岭是有希望的。
拿下第一笔订单的江桂兰信心大增。同年,她听说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外贸的“金矿”,可这里挤满了大企业和大老板,以她的资质,是绝无可能获得参展资格的。
● 第76届广交会展馆外景。图片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她不服,拉着样品在会场外磨展位,挨个展位求人容她参展,从第1个摊主一直磨到第125个,终于有个温岭的同乡被她打动,以4万元的价格让出了1/6摊位。
江桂兰挤进去,在不足1.5平米的角落里谈成两笔生意,一笔香港,一笔欧洲,赚的钱刚够参展费。可她眼里放光:国际市场的大门,开了条缝。
可这缝够她钻过去吗?她抬头一看,老外满口英语,她却连句完整话都憋不出来——这生意,还怎么谈?
为了跟老外谈生意,江桂兰翻出了中学英语课本。她丈夫忍不住吐槽:“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还学英语?”
她不理会,买了本《外贸英语》,走到哪念到哪。
2002年,39岁的江桂兰走进上海金茂大厦的英语培训课堂,与一群大学生和高管同桌学习。
她觉得自己有些基础,便选了大班课程,先通过电脑自学第一模块,随后接受老师的统一考核。
她一边钻研英语,一边兼顾公司事务,勤奋得让人咋舌。
半个月后,在2000多名学员中,她成了唯一未能通过面试的那一个。
江桂兰哭了。
“那次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人家都那么聪明,你怎么这么笨。”
可浙商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认输”两个字。
哭完第二天早上5点,她又爬起来背单词,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外教主持的五级面试,为真正走出国门开拓美国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2年,又一届广交会,江桂兰的摊位前来了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
她递上名片,用磕巴英语聊了几句,散场时对方拿走十几张名片,她没当回事。
几个月后,一封从北美传来的传真抵达富岭塑胶,内容简单:“能生产西式快餐的塑料刀叉勺吗?”
江桂兰毫不犹豫地回复:“能”。
当时的她并未察觉,这封传真的背后是全球顶尖快餐连锁之一——肯德基的供应商。
这家美国公司因成本高昂,开始探索外包路径。
新产品开发需先试制样品,但高昂的打样费用让许多厂家望而却步,通常得先收费才肯开模。
这家供应商辗转多家工厂未果,最终敲开了江桂兰的门。
天大的机会砸来,她自然不愿放手,却未料这笔生意险些让她一败涂地。
客户来电要求江桂兰试产塑料刀叉勺,条件苛刻:产品需通过美国FDA认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产品进行的认证),厂房要符合肯德基验厂标准,生产流程得严格遵循GMP(良好生产)规范。
换句话说,一旦投入巨资升级设备和流程却未能达标,所有心血都将付诸东流。
江桂兰心知风险巨大,但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拿下这单,富岭就翻身了。”
她咬牙决定放手一搏,主动放弃打样费,向银行贷款300万元,在松门镇东南工业园区建起一万多平米的新厂房,又购入50多台高效注塑机,还请来专家按食品级GMP标准培训员工。
● 图片来源:富岭官网
一切就绪后,她迅速投入模具开发和样品生产,成品从温岭运往美国,再与“美国制造”的餐具一齐打包送至肯德基。
首批试单送出的那晚,她紧张得彻夜难眠。
远在大洋彼岸,肯德基总部收到货后发现了一幕奇景:供货商的货箱中,有的刀叉摆放得整整齐齐,有的却杂乱无章。
一查才知,整齐的是来自中国富岭塑胶,凌乱的却是美国本地货。
总部当即拍板,派专员飞往富岭实地考察,6大项59条标准逐一评分——只要过关,富岭就能攀上肯德基这棵金光闪闪的参天大树。
● 肯德基专员飞往富岭实地考察
300万贷款砸下去,富岭早已脱胎换骨:设备全是顶配,员工按GMP规范练就一身硬功夫,江桂兰信心满满。
然而,首轮验厂却以失败告终——她压根没料到,生产几把塑料刀叉竟要过这么多关卡。
好在肯德基给了她一线生机:一周后复查。
她带着工人夜以继日整改,厂内灯火彻夜不熄。7天后,59项全部达标,每项得分超80分,完胜美国同行。
肯德基高层瞠目结舌:这个不起眼的小厂,竟藏着惊人实力。
2003年底,12个集装箱试单顺利运抵美国,验收通过后,肯德基甩来1200万美元的大单。
厂内机器昼夜轰鸣,江桂兰亲自守在产线,丝毫不敢懈怠。
2004年,江桂兰忙得脚不沾地,生产的刀叉装满整整600个集装箱,全年没停过。
● 江桂兰(左)在车间查看产品
这笔生意不仅让富岭成为肯德基中国大陆独家供应商,还敲开了迪士尼、麦当劳的大门,连美国餐具巨头SOLO也主动找上门。
站在温岭码头,目送货轮驶向远方,江桂兰不由地想:“一根叉子,真能撬动整个世界。”
肯德基的订单像一针强心剂,富岭彻底活了。
2003年,温岭外贸团队赴美参加拉斯维加斯礼品与日用品展。
签证难办,原本额定8人的高管团最后只有江桂兰一人拿到了签证。
交易会上,她凭借自学的那点英语,单刀赴会,硬是谈下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订单。
到2006年,富岭的规模日益壮大,年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她一跃成为台州塑料行业的领头羊。
● 富岭股份旗下产品。图片来源:富岭官网
此刻,江桂兰面临抉择:
一是满足现状,做代工和贴牌,赚点稳当钱却受制于外贸商;
二是放手一搏,自建海外销售体系,深耕美国市场,打造属于富岭的品牌与文化根基。
她不满足于给别人当“打工妹”,心里憋着个梦:“我要让全世界记住富岭,哪怕是一根吸管。”
她决定分两步走。
第一步,去美国建销售网。
2006年起,她在美国搭起销售、仓储、物流体系,挖来本地团队,拿下汉堡王、赛百味、温迪、麦当劳,外加肯德基,富岭牢牢攥紧了五大快餐连锁品牌,产品一度90%销往美国市场。
第二步,海外建厂。
2014年,她在宾夕法尼亚开厂,成了当地第一个中国老板;2018年,墨西哥蒙特雷建厂,将运货时间从1个月砍到2天,运输成本大幅降低;2020年,印尼工厂投产,躲开贸易战关税。
● 富岭位于宾夕法尼亚的工厂。图片来源:富岭官网
2015年,富岭登陆纳斯达克,江桂兰站在纽约敲钟,发行价5美元/股,她在台上意气风发,台下掌声雷动。
● 富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图片来源:富岭官网
这是她人生的高光,可她不知道,敲钟声刚落,危机就悄悄埋下了伏笔。
纳斯达克敲钟后,富岭没迎来想象中的狂欢。
上市首日即告破发,股价从5美元的发行价一路滑落,长期徘徊在2美元左右。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国内“史上最严禁塑令”出台,波及美国市场——5州禁用吸管,欧洲推广可降解替代品,这道“紧箍咒”让90%业务倚仗美国的富岭如履薄冰。
同年底,江桂兰果断止损,以2.35美元/股的价格推动私有化退市,挥别纳斯达克。
幸好,新茶饮行业的崛起为富岭提供了转机。
2022年12月,富岭试水为霸王茶姬供货,次年便跻身其前五大客户。
● 富岭生产的霸王茶姬纸杯和纸袋
2023年1月,在美国受挫的富岭转战国内,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转战A股。
2024年上半年,霸王茶姬撑起富岭17.7%的营收,助其搭上快速崛起的顺风车。
历经两年严苛审核,2025年1月23日,富岭股份登陆深市主板,首日开盘22.22元,收盘23.28元,较发行价飙升339.25%,市值一度突破137亿元。
● 富岭股份深交所成功上市
2020至2024年,富岭的营收从10亿跃至20亿,估值增长近10倍。
但从富岭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来看,我们必须正视,富岭的困境也十分明显。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18.89亿元、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分别回落12.3%和15.3%;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虽有增长,利润却未能跟上步伐。
● 图片来源:富岭招股书
尽管富岭在国内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行业位列前二,但这个赛道门槛不高,众多竞争对手虎视眈眈,行业优势并不牢靠。
更棘手的是,外销占其业务超65%,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富岭,屡屡被贸易摩擦和关税政策牵绊,是富岭写进了招股书的“负面影响”。
而这“负面影响”,更是在前几天,达到了顶峰。
2025年4月2日,美国关税新政掀起全球市场风暴,众多企业股价断崖式下跌。
在美国“对等关税”生效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富岭股份,无疑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企业。
然而,本该陷入绝境的富岭,却逆势腾飞,股价一度涨幅超20%。
截至4月11日,富岭股份从年初至今涨幅已超197%,位居深股通A股涨幅排行榜第二。
如此依赖美国市场的富岭,究竟是如何突破关税壁垒的?
答案藏在江桂兰的远见之中。
她早早放眼全球,201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扎根建厂,2018年挥师墨西哥,2020年落子印尼,编织出一张灵活的生产网络。
当美国祭出关税壁垒,富岭迅速调整,将部分产品交由海外工厂生产,以“本地制造”的身份直抵美国市场,巧妙化解高额税负的掣肘,硬生生在贸易风暴中撕开一道生路。
这便是江桂兰总结的创业理念——“比别人快走一步。”
别人还在内销打转,她已搭上外贸快车;别人依赖外贸渠道,她已在海外自建销售网络;别人初探海外市场,她已将工厂开遍全球。
这“快一步”,源自她敏锐的洞察和孤注一掷的胆识,更是对命运的硬刚。
她出身平凡,没有显赫靠山,只凭一股不认命的倔强;她不懂市场,却敢以命相搏。
富岭从一间破旧厂房起家,乘风破浪,最终屹立国际舞台,市值冲上百亿。
这不仅是她的胜利,更是每一个普通人追梦的缩影——命运或许不公,但只要敢向前迈出一步,寒风也能吹出希望的花,平凡之人,亦可撬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