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失业前,这些人可能更难保住饭碗(组图)
刚过完春节,张雪峰又又又上新闻了。
起因是DeepSeek爆火,网友发现它能预测热门专业,评估就业形势,还能根据用户的学习兴趣、家庭背景给出务实建议。
活脱脱的张雪峰平替啊。
于是,大家一边点赞AI强大,一边感慨“张老师要下岗了”。
听到外界传闻自己要失业,能言善辩的张老师很快做出回应。
他淡定地说:
“第一,我们这个行当你说他是不是打破信息差,是打破信息差,但是还有些情绪价值。
第二,DeepSeek只会有一些公开信息,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信息网上是不公开的。”
言下之意,自己不仅能干AI擅长干的活,还能涉足AI摸不到的领域。
DeepSeek能告诉你世界上有多少座冰山,但它无法告诉你,冰山下的暗流怎么走。
我也觉得大家不用过度担心张老师的饭碗。
在AI狂飙的时代,强调情感互动、人际交往、人脉积累的教培行业应该能苟到最后。
而且技术和人不一定总是竞争关系。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善假于物的咨询师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各类数据,兴许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张雪峰失业之前,更早消亡的,应该是那些主打重复性劳动和程式化运作的职业。
比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工厂里的数据录入员、超市收银员、银行柜员、新闻主播,还有电话客服。
毕竟,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永远比人更擅长当“工具人”。
一些有知识壁垒的岗位,也嗅到了被取代的气息——
金融从业者:
搞金融的朋友说,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他们现在根本不需要招聘市场研究助理。用好这个AI助手,一天就能生成上百份研报。
我试了一下,让DS做一份泡泡玛特的研报。
它用不到一分钟就整合了48个网页的信息,然后输出了一份结构很清楚的文本。
效率比人高多了:
在股市分析上,DeepSeek的能力也相当可观。
让它分析了一下中芯国际。
它搜索了50个网页,基于网页信息进行思考加工,顺利输出答案。
不仅罗列了基本面,还在投资建议里给出了压力位和支撑位。
水平不亚于 财经博主 :
有人说,AI或许能取代金融机构中后端的部分工作,但取代不了那些直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的营销岗。
但从业者试了一下,发现DeepSeek比不少嘴笨的新人更擅长拿捏客户:
游戏运营:
这个岗位主要的任务,是在游戏出bug时,发通稿致歉。
对于擅长写作的DeepSeek来说,这活儿根本不在话下。
游戏媒体让它在某抽卡游戏出现问题时,写一份公告平息玩家的愤怒。
它分分钟就写出来了:
公关:
上周,张兰汪小菲被抖音封号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我让DeepSeek给他们想一套公关策略,扭转负面舆情。
它想得非常全面,字里行间写满了“我尽力了”。
专业公关能想到的策略,无非就是这些。
医生:
很多病人把体检单给DeepSeek分析,发现它给出的答案和医生一样。
很多医生把自己纠结的病例交给它分析,发现AI比医学辞典管用,半分多钟就把诊疗思路理清楚了:
目测未来会有不少病患拿着DeepSeek的诊疗结论,找医生对线。
而那些要靠翻医术帮病人看病的社区医生,大概会压力陡增。
法务和律师:
对公司法务来说,最主要的工作是起草合同,这事对DS来说属于小菜一碟。
我让它帮我起草一份版权合同。
它不仅给了合同模板,而且意识到我可能没有法务团队,因此把模板列得格外详细。
这种对于话外之音的感知和挖掘,比普通人强多了:
因此有新闻曝出,某知名化妆品公司计划裁掉一半法务,只留下那些会用AI的人继续工作。
同样瑟瑟发抖的,还有初级律师们。
我编了个故事,让DeepSeek教我打官司。
题目是:
“一对夫妻育有两个孩子,一个跟爸爸姓,一个跟妈妈姓。女方现在想离婚,如何抢到孩子(们)的抚养权?”
DS给出了专业的回答,还强调了如何利用姓氏差异打赢官司。
如果去街道找公益律师咨询,他们给的答案基本如是。
法学专业的同学唏嘘自己赶上了“时代黑利”。他们预感,以后律所的实习机会会越来越少。
因为实习律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检索案件、草拟文书,AI都能干这些活了,大律师们干嘛还招实习生呢?
初级程序员:
这是DeepSeek写的程序:
短期内,它当然不可能让所有码农集体失业,但它可以帮助2个人完成原来5个人的工作量。
这样的背景下,老板们难免会想到降本增效。
心理和情感咨询:
有位老师向DS咨询,自己从教多年,身心俱疲,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该怎么办?
它温柔地安慰咨询者说:
28岁未婚小姐姐找它咨询婚恋问题。
它开导她:
“继续做那个眼里住着星星的少女,因为时间不是成长的对手,而是成长的同谋。”
有人告诉它,自己想变得像人工智能一样强大。
它读出了咨询者的焦虑。
于是告诉他,AI没啥好羡慕的,它更羡慕人类那些“无意义的美好”。
听风、看云、晒太阳……每一样都比算法有趣。
除了说话好听、懂得安慰人,它还能步步深入,挖掘咨询者的潜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这是它模仿心理咨询师,做出的对话:
婚介:
村里的媒婆帮你找老婆,永远只有一条策略——攒彩礼。
DeepSeek则会让你认识你自己——
翻译:
请DeepSeek翻译了小越越在《唐探1900》里的超长台词:
“我乃大清国满洲镶黄旗尚虞备用处协理事务头等侍卫粘杆长头等侍卫兼充掌翊卫扈从事赏穿黄马褂钮祜禄氏费扬古。”
它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历史语境,还进行了说明性翻译:
实现了翻译应有的信、达、雅。
文字工作者:
鉴于DeepSeek数秒就能输出逻辑连贯且富有美感的表达,公司文员和文秘们顿感压力山大。
媒体从业者同样是时代浪潮中的浮萍。
普通的记者、编辑很难打过DeepSeek。
网传,某知名媒体开年第一天就大刀阔斧砍掉了一半采编中心和20个栏目。
“大学青椒”:
未来,大学老师也不好当。
你要学会分辨学生上交的论文是自己写的,还是AI写的;
还得学会使用AI,提升研究效率。
这样才能卷赢同行。
否则,当你皓首穷经抄史料的时候,人家已经用AI抓取了所有素材:
算命大师:
以后搞玄学,也可以请DS出马。
人家不仅懂阴阳八卦,还懂量子力学。
街边摆摊还要躲城管的人类,大概率是算不过它的。
AI面前,人人都有失业的可能性。
即便它暂且卷不了行业里的中流砥柱,卷一卷基层牛马和应届毕业生,也是绰绰有余。
按照麦肯锡的评估,到2030年,全球估计会有4-8亿人被AI抢走饭碗。
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劳动力价格高的地区,普通劳动者就越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而根据谷歌顾问的预测,在这一轮AI主导的科技革命彻底完成之后,“我们将面临98%的过生劳动力”。
那么问题来了——
成为时代弃民的人,该何去何从呢?
有人说,大家可以转向创意性工作,钻研琴棋书画诗酒茶。
可细想想,论创意,人也未必打得过AI。
一位20年诗龄的诗人,就被DeepSeek打败了。
还有人说,人类可以干那些主打陪伴和提供情绪价值的工作。
可问题是,AI的情商并不比人类低。
Deepseek会反思、会哄人、会顺着你的情绪说话。
很多人类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这点情商。
没办法了。
你看这样好不好——
在某个奇点时刻,脑力劳动可以完全交给AI干,体力劳动让机器人干,大家都不需要工作。
只有AI无法定义的极少数人才,才需要出门工作,填补技术的空白。
他们可以当AI伦理师,负责调解人和AI的矛盾,还可以当脑机接口调试员,或者虚拟世界规划师。
那时候,技术公司负责驾驭AI,国家则从AI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征税。
然后,定期往每个公民的账户里打钱。
直接每个人打一样额度的钱就行。
不用工作的人每天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追求诗和远方,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既然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让渡自由、交换生活物资的行为。
那没有了工作,我们就能拥有局部的自由。
遥想每次生产力革命,都会带来人的进化、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动。
这次也不例外。
也许部分技术新贵能靠着AI加速研发药物,编辑基因、延长寿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没有那么多资源的底层,也不会太痛苦。
他们可以依赖虚拟现实,在算法构建的海市蜃楼里体验欢愉。
当然,也可以拔掉脑机接口,回归现实,为机器人清灰。
到那天,张华会被AI改造成神,李萍会沦为AI附庸,我在梦里追求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博宿命。
只是不知道到那年代,国际关系会如何发展?
过去每次工业革命后,都会出现先进国家借新技术征服落后国家的故事。
这次,AI先发国家能征服AI后发国家吗?
另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是:
AI是否会颠覆人类的群居属性?
美国作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曾经给出过一个观点,大意是说,人类世界充满隔阂与猜忌的原因是现代人太依赖电子产品了。这影响了人类的沟通能力。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中,交流都是面对面进行的,而在今天,我们的大部分交流都是通过打字间接进行的。
面对距离自己不到一米的人,我们很难辱骂对方。但我们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屏幕上写下侮辱性文字,辱骂另一个人。”
AI主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进一步放大吗?
大家会不会宁可抱着机器人说话,也不找亲朋好友聚餐?
如果会的话,人类所谓的情绪价值层面的需求,不也会被人机协作解构掉嘛。
真到那一步,人还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吗?
(DeepSeek写给提问者的一段话)